Learning Centre | 教育園地

歡迎來到佳恩聖經小百科,提交您的問題 info@aguc.ca

第五型智慧型:觀察者、思考型、理智型 ~ 路加
慾望特質:我若沒有知識,就沒有人會愛我。
主要特徵:冷眼看世界,抽離情感,喜歡思考分析,要知很多,但缺乏行動,對物質生活要求不高,喜歡精神生活,不善表達內心感受。
人際關係:是個很冷靜的人,總想跟身邊的人和事保持一段距離,也不會讓情緒。很多時,都會先做旁觀者,後才可投入參與。另外,也需要充分的私人空間和高度的私隱,否則你會覺得很焦慮,不安定。生活風格:愛觀察、批評,把自己抽離,喜歡學習,擅長邏輯與思考分析。
路加福音與使徒行傳的作者—醫生路加就是第五型人格的代表:一位富有洞察力、具有聰明智慧的人。不健康的第五型有時候會讓人感到有距離感,但路加卻以耶穌為中心,洞察出真理中的智慧。當路加寫到耶穌的神性時,就著重注意耶穌的”人性”的部分。因為神所要的最標準的”人”就是主耶穌,他也要求人們應以耶穌為標準,才被祂所悅納。路加不但注重耶穌”人”的部分,也因為他的職業是一位醫生,他在聖經裡面也高調地描述許多耶穌行神蹟﹑醫治的故事。

第四型:浪漫者、藝術型、自我型 ~ 大衛王
欲望特質:追求獨特

主要特徵:情緒化,追求浪漫,懼怕被人拒絕,覺得別人不明白自己,有強烈的佔有欲,我行我素生活風格:愛講不開心的事,易憂鬱、妒忌,生活追尋感覺好。

人際關係:多愁善感及想像力豐富,會常沉醉於自己的想像世界裡。另一方面,由於你是感情主導的人,有些工作不喜歡就不會做,不會考慮責任的問題。

大衛王就是第四型人格,有豐富深刻的情感與自我表達,追求獨特。從詩篇中可以看到他對上帝全心敞開地感情。當你開始覺得好像只能看到自己的痛苦、無法關注其他事情時,學習像大衛一樣,努力讓自己將焦點轉向神吧!

第三型成就者:成就者、實踐型、實幹型 ~ 摩西
欲望特質:追求成果
主要特徵:強烈好勝心,喜歡與別人比較,以成就衡量自己的價值高低,著重形象,工作狂,懼怕表達內心感受,按著長遠目標過活。
人際關係: 成就型的你精力充沛,總是動力過人,因為你有很強的爭勝欲望!你喜歡接受挑戰,會把你自己的價值與成就連成一線。成就型的你會全心全意去追求一個目標,因為你相信天下沒有不可能的事。
摩西是第三型的代表,「鐵漢」作風,魄力十足,處事明快,追求成就,以成功為導向。摩西好行公義,他多次與法老談判,都按神旨意,決不與法老妥協、順從,終於帶領他的百姓走出埃及。摩西「鐵漢」的個性行公義固然是美德,但稍有不慎,也很容易逾越神的旨意,不過摩西最終還是順服了上帝,按神的旨意行事。

第二型助人者:成就他人者、助人型、博愛型、愛心大使 ~ 瑪莉亞
主要特徵:甘願遷就他人、以人為本、常忽略自己。

個性風格:愛報告事實,逃避被幫助,忙於助人。

人際關係:助人型顧名思義,你很喜歡幫人,而且主動,慷慨大方!雖然你對別人的需要很敏銳,但卻很多時忽略了自己的需要。健康的第二型不會為了獲得關注而去做服務的行動(若是不健康的第二型則可能在服務過程中尋求他人肯定)。

耶穌的母親馬利亞是第二型的代表,不計自己將面對的代價,願意順服上帝的心意,成就神的榮耀。類型二的人應牢記:你被上帝完全的無私的愛包圍,祂賜予你永遠的愛、信實的愛,且永不枯竭。

第一型完美主義者 - 完美者、改進型、捍衛原則型、秩序大使~保羅


欲望特質: 追求不斷進步。

主要特徵: 性格很有原則、不易妥協、常說"應該"及"不應該"、黑白分明、對自己和別人要求甚高、追求完美、不斷改進。

性格風格: 愛勸勉教導,逃避表達忿怒,相信自己每天有幹不完的事。

人際關係: 典型的完美主義者,顯淺易明。因為事事追求完美,又很少講出稱讚的話,很多時只有批評,無論是對自己,或是對身邊的人也是!有堅強的意志且以正義為導向(行公義),願意為自己在意的事挺身而出(好憐憫)。

代表人物: 保羅,他從一個論斷、律法主義的人,轉變成一個願意為了跟隨耶穌基督而犧牲受苦的人。悔改後的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九章特別顯出他信住後反映了第一型的三種人格特質:
行公義: 如果傳福音的效果是以結果來衡量,那麼,保羅可堪稱”傳道之王”。他以身作則地勸勉提摩太:「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並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提後4:2),「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得已的。我若甘心做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心,責任卻已託付我了」(林前九16-17)。傳福音是神的命令與託付,保羅已盡心竭力去實行。
好憐憫: 基督住在他裏面不僅使他的心胸頭腦改變,而且擴大了他的領域。他繼續不斷地反映神寬大的慈悲及無邊的博愛。他因別人的成功而表現出真誠的喜樂,可見他是一個偉大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行這福音的好處」(林前九22、23)。
有謙卑的心: 自從信主後,保羅生活在痛悔的謙卑中,而且是不斷的謙卑中。「我原來是使徒中最小的」(林前15:9),「我不配稱為使徒」,「我本來比眾聖徒中最小的還小」(弗3:8),「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提前1:15)。保羅的謙卑是信主之後才有的,這對我們而言就是最好的提醒喔!

早在3500年前聖經早有了防疫的機制 -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肆虐,世界各國確診和死亡人數仍在攀升。面臨大規模傳染病,很多人會聯想到大瘟疫。其實【聖經】中有幾段大瘟疫有明顯的記載,彷彿在3500年前就預示著瘟疫的到來,對照現在的疫情有許多巧合,例如:別碰野獸,勿吃蝙蝠,感染源要火化消毒,染疫病人要關鎖(隔離)等等。

不吃不該吃的: 新型冠狀病毒擴散,世界各國防疫繃緊神經,深怕2003年的SARS夢魘捲土重來。而在界解析病毒的過程當中,有專家指出認為蝙蝠再次扮演著關鍵的角色。而利未記11:13~19中詳細記載:「雀鳥中你們當以為可憎、不可吃的乃是:雕、狗頭雕、紅頭雕、鷂鷹、小鷹與其類;烏鴉與其類;鴕鳥、夜鷹、魚鷹、鷹與其類;鴞鳥、鸕鶿、貓頭鷹、角鴟、鵜鶘、禿雕、鸛、鷺鷥與其類;戴鵀與蝙蝠(註)。」。另外利未記11:27又提到:「凡四足的走獸,用掌行走的,對你們是不潔淨的;凡觸著它們屍體的,必不潔淨到晚上。」舊約時代的人似乎早已提醒我們,要留意潛藏在野獸身體裡的危機。註:蝙蝠是天然的病毒庫。

隔離病例14天: 針對疑似新冠肺炎患者,我們因應潛伏期長短採取的隔離時間是14天,和利未記13:5這段話有巧妙的呼應:「第七天,祭司要查看他,若見災病止住了,沒有在皮上發散,祭司還要將它關鎖七天。」原來3500年前就已經明確的規定好隔離,隔離天數為14天。

銷毀感染源物品: 消毒是避免病毒擴散傳染重要的防疫步驟,人類遲至17世紀後才陸續發現細菌和病毒的存在,但3千多年前的【利未記】就已經出現類似隔離、消毒等先進的防疫概念。這部古老的經典中,我們也能發現「消毒」的概念,利未記13:52記載:「那染了災病的衣服,無論是經上或緯上,羊毛上或麻布上,或是皮子作的什麼物件,他都要焚燒;因為這是惡性的痲瘋(註),必在火中焚燒。」註:在無藥物控制下,當時被視為具高度傳染力的傳染病。

避免接觸生物屍體: 當生物死後,屍體暴露在空氣中會產生物理﹑化學﹑生物變化。在這變化的過程中屍體會產生大量的細菌,這時若觸摸屍體的話,會有感染的風險。利未記11:27:「凡觸著它們屍體的,必不潔淨到晚上。」

呼叫: 利未記第13:45:「身上有長大痲瘋災病的,他的衣服要撕裂,也要蓬頭散髮,蒙著上唇(註),喊叫說:『不潔淨了!不潔淨了!』」呼叫的目的是要警告別人,要人千萬小心,不要靠近自己。看似殘忍,但這是顧全大局的方式。意思是,不是指著別人說:「你不潔淨!你不潔淨!」,而是告訴別人自己的需要、自己目前的光景,看似自曝其短、把自己的缺點都彰顯出來,但其實是讓自己得著幫助。試想:首先如果不警告別人,可能會帶來整個民族的危機;再來,如果沒有講出來,別人就無法幫助你。利未記教我們遇到疾病要呼求,這其實是跟現代各國衛生機關的規定一樣,若自己或家人出現類似新冠病毒的症狀,須即刻通報相關衛生單位,尋求多方的協助。註: 當時口罩還沒有發明,蒙著上唇,就是要避免口水飛沫傳染。

聖經教導我們對疾病的防疫,那麼屬靈的傳染如:灰心﹑懷疑、苦毒、抱怨、軟弱、批評、論斷﹑沒有信心等等,會影響我們屬靈健康的傳染病呢︖我們也要運用防疫的概念,隔離:遠離負面的情緒,呼求: 尋求一個能夠鼓勵自己的肢體團體,焚燒:除去不好的心思意念,希望每個人身心靈都健康。

玉瓶裡的香膏到底有多貴 - ”耶穌在伯大尼那患痲瘋病的西門家裏。正在吃飯的時候,有一個女人帶來一隻玉瓶,裏面盛滿很珍貴的純哪噠香油膏。她打破玉瓶,把香油膏倒在耶穌頭上。”(馬可14:3) 根據當時習俗,客人越尊貴,用的香膏也越貴重。那這玉瓶香膏到底有多貴重呢?

哪噠,學名甘松(NARDOSTCHYS JATAMENSI),生長在喜馬拉雅山的芳香植物。根部能萃取出極香的植物油,稱「哪噠香膏」,被譽為世界上最香的香膏。在耶穌時代,因從遠方運來的緣故,所以價值極其昂貴,一斤要價30兩銀子,相當於工人300天的工錢。耶穌時代的香膏其實也分為很多種,第一種是君王、祭司及先知時所用的;第二種是君王及貴族宴客時膏客人頭用的;第三種普通的香膏,人人可購買;第四種就是這種價錢昂貴的「哪噠香膏」,是女子結婚時所用,因為盜版充斥,所以真貨就被特別稱為「真哪噠香膏」。「真哪噠香膏」大多是用小玉瓶分裝的,瓶子本身沒有蓋子,是在瓶底開一小洞灌入香膏,裝滿後再將小洞封起來出售,所以要使用時才需要「打破玉瓶」。

人的價值觀,是做在人的事,才是值得的。天國的價值觀,卻是作在耶穌身上,才是真正的奉獻與美事。哪噠忍受多年的冰寒,祇能生長一點點的塊莖,作成一點點的香膏,是要給人作為最頂級的香料?還是用在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的耶穌的身上呢?如果是給前者,那才是枉費,給耶穌才是值得的。

黑門山 - Mount Hermon又名西雲山,位於東黎巴嫩山脈南部末端,長約20哩,最高峰海拔為2,814米,長年積雪。頂峰位於敘利亞和黎巴嫩,是巴勒斯坦美地的「眾山之首」。

詩篇133篇第3節:「這好比黑門山的甘露,降落在錫安的群山嶺。在那裏上主應許賜福 ─ 賜下永恆的生命。」。詩篇133將黑門山描述為一個美善和富饒的地方。黑門山也是約書亞征服巴勒斯坦美地的北疆,也是美地最高的山,一直有水流下,先經過加利利海,再流過約但河,流入南邊的死海。黑門山和錫安山相距超過一百哩,高度相差極大,但是從西面地中海而來的空氣帶著水份,碰到黑門山就會往上升,每年10 月到4 月北風吹拂,就會使水氣飄過千山萬嶺到達錫安山,遇見冷空氣後便會凝結成露水,帶來秋雨與春雨。「黑門的甘露,降在錫安」詩133。當地不常下雨,雨量也很分散,卻因著黑門的甘露,以色列的農作物得以豐收,葡萄品質也非常好。詩篇中說到這座山上所蘊含的水量,也說到它下雨「降露」的豐沛。黑門山的平均年降雨量是152公分,1992年甚至還達到254公分。不過露水不是「降」而是「凝」的。豐沛的水份使黑門成為以色列唯一會下雪的山,唯一的滑雪渡假區。

彩虹的約定 - 彩虹的約定並不是傳說,也不是出現在愛情小說里,它是上帝和人類第一次立約的憑證。前因後果是這樣的:一開始:「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儘是惡,耶和華就後悔造人在地上,心中憂傷」(創6:5-6)能夠做到令神都感到憂傷,可見當時的人是多麼可惡。後來神要使「洪水泛濫在地上四十晝夜」,為的是要「消滅地上一切的生物:人類、牲畜、爬蟲,和飛鳥;只有挪亞以及跟他在船裏的得以存活。」(創7:23)。最後,神還是憐憫世人,心軟了。於是,就和挪亞立約:「我應許你們:所有的生物絕不再被洪水消滅,不再有洪水毀滅大地。」神說:「我使我的彩虹在雲端出現,作為立約的永久記號。這約是我與你們以及所有生物立的;彩虹是我與世界立約的記號。無論甚麼時候,我在天空鋪上雲彩,彩虹在雲端出現,我就記得我與你們以及所有生物訂立的約:洪水不再毀滅所有 。當我看見彩虹在雲端出現,我就記得我與你們和地上所有生物所立永遠的約。」(創9:11-16)所以,「彩虹之約」也叫做「挪亞之約」,是一個立約的應許,「應許這地不再被洪水滅絕」!!另人感動的是,神是絕對不會出爾反而,這個彩虹的約定是「永約」。下一次,當我們生活中有犯錯而感到後悔時,要記得上帝的慈愛不使我們滅絕,我們仍有盼望,繼續往前走。以天空中出現的彩虹為記號,當你再看到彩虹,就會不經意地想起這個美麗的約定? 有了這個永恆不變的約定,我們可放心了,微笑著,好好地生活。

希伯來人指的是特定的民族,是亞伯拉罕的後裔,但這稱呼是非以色列人在使用,有移民者、陌生人、外來者的意思,同時也有藐視的意思。以色列人,指的是雅各的後裔,因為上帝改雅各的名為以色列。也可以指為以色列南北國時的北以色列國人民,更廣意的意思則是指上帝的子民。猶大人,是十二支派中猶大支派的人,而在王國時期指南國猶大國的人,廣意而言,指的是上帝的子民。猶太人的稱呼是在新約時代有的,希臘和羅馬人,在占領「猶大地」後稱該地為「猶太地」,包括猶太、撒瑪利亞、加利利地區都是,而在這裡的人稱為猶太人,是地理上的意義。但是在概念上,猶太人有敵對耶穌或是不相信真理的意思,而在保羅的書信中,用猶太人和外邦人來做為種族上的區別,用不信主的猶太人來區別信主的基督徒。而啟示錄中的猶太人,都是負面的涵意,自認是神的子民,卻敵視基督徒,甚至暗指猶太會堂為撒旦會堂。

我們必需先回到耶穌當時候的文化和背景,知道為什麼耶穌這樣說,這樣做。清楚知道耶穌的動機後,我回到我們今天的處境,去思考,如果是耶穌,他會怎麼做,我們才知道,我們應該做什麼!

在聖經的背景中,特別是舊約時代,撕裂衣服,把土撒在頭上,是表達傷心哀痛的方法!不只是風俗習慣,也是內心發洩情緒、避免內傷的方法。而現代人有太多束縛讓我們無法自由發洩內心情緒,即使是流下眼淚,都會被當成是軟弱、無能的人。
不過不用擔心,你還是可以來找牧師,這世界上不是只有"你太難了",當我們大家都"難"時,我們就一起求告耶穌吧,因為耶穌是現代人的希望!也是我們的力量!

奉耶穌的名,耶穌負責! 奉自己的名,自己負責! 耶穌的能力大過我們的能力,所以奉耶穌的名,比奉自己的名更好!

"雅歌書",就是一本與神之間相知相守的故事。雅歌書籍由男女之間的愛情思戀、肢體互動、內心渴慕來表明人與神之間的關係。如果你細細品味雅歌書當中對男女角色的形容,也許會讓我們再一次對愛情有不同的認識喔!!